焦点速递!红楼梦醒 —— 003 凡例

来源:哔哩哔哩 2023-04-11 03:08:59

甲戌本卷首存在“凡例”一篇,鉴于甲戌本的历史价值,凡例不可不看。

凡例

《红楼梦》旨意。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相关资料图)

《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曲折漫长,我认为经历了多个阶段,且有多人参与。《红楼梦》的书名还包括,《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石头记》,以及《情僧录》。脂评系统以《石头记》为名,程高版以《红楼梦》为名,因程高刊印版影响广泛,现在我们通称《红楼梦》。

前文已述,红楼梦的情节类似于网状结构,但可以发现两套交织在一起的体系:一套是以贾琏、王熙凤为主,配以贾珍、薛蟠、秦可卿故事的“风月宝鉴”体系;另一套是以宝、黛、钗婚姻爱情为主,配以史湘云、迎春、探春、惜春、妙玉、袭人、晴雯等其他女孩故事的“金陵十二钗”体系,两者有机融合,交织并行合成“石头记”。

从情节判断,“风月宝鉴”体系借鉴了《金瓶梅》,即:“《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风月宝鉴”像是更早的明末故事,可能由明朝遗老集体草创,存在批清悼明的思想,有所影射,但已被碎片化了。“金陵十二钗”借鉴了《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四剧,更多取材于曹家故事,时代背景稍晚,曹家被抄后,曹雪芹对清廷有所不满,亦有批清之意。

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红楼梦》的创作过程:

清初,文字狱盛行,明朝遗老(空空道人原型)集体草创了一个类似《金瓶梅》的风月故事,故事含有批清悼明的思想,他们在一个叫做脂砚斋的地方聚会讨论,想把这个故事交给一个文笔好的人整合撰写出来。经过辗转,他们找到了曹雪芹,此人文笔诗词极佳,且准备借鉴自己家史写(或曹頫创作由曹雪芹整理删改)一个为闺阁女子立传的家族爱情悲剧,叫做《金陵十二钗》。双方惺惺相惜,心意相通,一拍即合。曹雪芹执笔把两个故事结合创作出了《石头记》,脂砚斋里的文人们纷纷点评传抄,他们的点评大部分署名“脂砚斋”,其中一主要人物署名“畸笏叟”。曹雪芹在脂砚斋的帮助下反复删改,前后耗时十年,前八十回逐渐稳定,然而,不幸的是“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自此全本的草稿随曹雪芹而逝,传抄流传下来前八十回。为躲避当时文字狱的高压传抄人有意把《石头记》往风月上靠,再加上八十回后缺失,结合前八十回主旨故定名《红楼梦》。

前面所说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记载的“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叙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书删改至五次......”是可信的。

脂砚斋:脂砚是对长时间使用产生包浆的砚台的雅称,脂砚斋应是当时文人雅集创作的场所。因脂批存在文笔上的差异,脂砚斋像是若干人达成默契后的集体署名。这些人早期为明朝遗老,后期有曹雪芹身边的近亲如曹頫。

畸笏叟:笏即笏板,是中国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代指朝廷官员,如《满床笏》。以“畸”来修饰“笏”表示这个官做的畸形,不正常。推断畸笏叟是明朝旧臣又在清廷为官的老人,为了生存违背了“忠臣不事二主”的传统道德,故自嘲“畸笏叟”。

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

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

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

在当时文字狱的高压下,这段类似于欲盖弥彰的“免责声明”,同时,模糊年代背景更有利于把两条有近百年时代差的故事体系糅合在一起。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除甲戌本,以庚辰本为代表的其他诸本以此段为第一回开头,文字略有差异,最后称:“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大意与本段相同。

此处“作者自云”是曹雪芹对创作中借鉴家史的隐写,把个人经历托为梦幻,在后面的文字中作者多次使用这一技巧,把部分实际发生的情节放入梦中。在这段,作者简述了家族由兴盛到败亡,自己的生活现状和创作动机。如果说上一段是“风月宝鉴”的免责声明,那么这一段就是“金陵十二钗”的“声明”了。作者重在写人,不重写家,更不是写史。

“风月宝鉴”的故事发生在明末北京,“金陵十二钗”的故事发生在清初的南京,时代和地点的模糊不但利与躲避文字狱,更使得两套体系完美融合。我们仍然可以发现“风月宝鉴”体系的主要人物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乃至方言土语带有北方特征。“风月宝鉴”人物末世狂欢不知大难将至的状态也似明末贵族。而“金陵十二钗”体系的主要人物则略带南方特征。

诗曰: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站在作者视角对自己人生和创作小说的经历的总结:前半生如梦,后半生奔忙,小说儿女情长,故事如梦荒唐。

关键词:

为你推荐

Copyright   2015-2023 港澳家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